△(资料图)易纲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
为应对疫情冲击,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采取了超常规量化宽松政策。中国的货币政策,该怎么走棋?中国央行行长易纲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,作了最新表态。
增速明显高于去年
易纲说:下一阶段,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,央行将综合运用、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,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。
他认为,尽管境外疫情形势及其影响还有很大不确定性,但中国经济韧性强,内需市场广阔,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。
为对冲疫情影响,中国于2月1日迅速出台了30条金融支持政策措施,疫情爆发发以来实施的对冲政策累计达5.9万亿元人民币。
总量上,中国央行通过3次降准、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、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,超预期投放流动性。
价格上,央行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、中期借贷便利(MLF)利率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分别下行,并推动降低存量贷款利率。
结构上,中国金融系统积极运用3000亿元专项优惠再贷款、1.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、6000亿元新增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,优先支持疫情防控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生产企业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等。
政策配合上,央行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、产业政策、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,对于疫情防控重要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生产企业提供财政贴息,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期限。
易纲说,这些综合举措已经取得明显成效。在大部分经济指标下滑的情况下,货币信贷逆势增长。
数据显示:1-4月人民币贷款新增8.8万亿元,同比多增近2万亿元,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1.1%和12%,增速明显高于去年;4月末,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较上年末高2个百分点;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比去年12月下降0.77个百分点。
银行可能面临
较大不良率上升压力
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加大中国金融体系风险,特别是中小银行的风险?
易纲坦承,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,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一定下迁压力,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需引起关注。
2020年一季度,中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0亿元,主要源于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和管理成本收入比的下降。
易纲称,由于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,加之疫情以来银行业对企业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,后期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不良率上升、不良资产增加和处置压力。
为此,中国央行将在充分估计困难、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, 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,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。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,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,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。
金融业开放将持续
易纲说,近年来,中国金融部门集中宣布了40多条对内对外自主开放措施,目前这些措施落地进展良好,绝大多数措施已在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落地。
下一步,央行将继续遵循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原则,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自主开放,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。
一是继续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金融开放措施,确保各项措施全部切实落地,吸引更多外资和民营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。
二是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,设定统一的准入标准,推动系统化、制度化开放。
三是不断完善营商环境,简政放权,尊重契约,保护产权,加强政策制定的沟通机制,将更多的事前审批改为事中事后监管。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,强化竞争制度的基础性作用。
四是将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密切配合,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。
近年来,中国对银行、证券、基金管理、期货、人身险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完全取消,企业征信、评级、支付等领域也已给予外资国民待遇。万事达卡进入银行卡清算市场的筹备申请已获批,惠誉成为继标普之后第二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评级公司,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实现对其在华合资证券公司的控股,贝莱德、路博迈等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。
数字人民币“尚没有时间表”
中国的数字货币已在一些城市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,正式推出是否只差“临门一脚”?
对此易纲正面回应称:目前的试点测试,还只是研发过程中的常规性工作,并不意味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,何时正式推出尚没有时间表。
不过,易纲对数字货币的研发与应用充分认可。他表示,当前,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。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,有利于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,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、安全性和防伪水平,助推中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。
目前,数字人民币先行在深圳、苏州、雄安、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,以检验理论可靠性、系统稳定性、功能可用性、流程便捷性、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。